高中祭
22 Jul 2010谨以此文祭献我的高中生涯
高中于我而言,是一个千变万化的万花筒,时不时带给我惊喜,到头来很多东西却只是一场幻梦。
我依然记得,当时是旅游的时候,家里打电话来,说我被分到了文科班,我难以置信地一再问,“是不是搞错了啊?”最后,我不得不去传说中的文科重点班报到–我一向认为我的文科是很差的。
在万里江山一片红的地方,倒也认识了不少有意思的人–这也成为了我日后吹水的本钱–啊哈,文科班的那个啊,我认识……那里的同学的水平是我可望不可及的。
可惜,高一对我是一个信仰缺失的年代。
那时对大学完全没有概念。只知道,全国闻名的那两所大学是遥远的梦,本省的则近得让人沮丧。于是,我的每一科目都没有认真学习。那是荒唐的岁月,时间就在懵懵懂懂中度过了。语文课上,老师较负责任,但实在让人提不起来兴趣;数学老师面对文科生也不会深入讲解,我们都饶有兴趣地听他“显然!下一步是……”;英语课上只学多了几个单词,也只把英文书写提高到别人看懂的水平。物化生的老师也对文科生表示毫无压力,作为生物课代表的我却曾拿了倒数第一;史地政成绩也不好,因为我认为机械记忆是愚蠢的事……无论有多么好的老师,只要学生不愿学,成绩也就不可能真的上去。
其他活动也没有记忆。进不了学生会,女生节校运会也没有参加,甚至电脑课集体玩CS也没有我的身影。我就像一个守望者,冷眼旁观别人的生活,就像看一场连续剧,哪里都没有自己的身影。
有天晚修,玩魔方被当场捉住了。
在教室外的走廊里,看着湖旁边影影绰绰,那些街灯似乎忽明忽暗,天际的乌黑深沉而渺茫。我突然平静下来,被一种沮丧感和无力感击中,忽然觉得很荒谬:我就要这样过完我的高中吗?
缺失了信仰,生活也就起不了什么波澜,平静如水,如死水。所以高一的“生活”与“学习”都没有什么留在我记忆之中,只有少许人有模糊的影子,也许,过多几个月,那些影子也会淡去消融。
一事无成,这是最好的诠释。
文理分科,让我啼笑皆非的是,据统计,我的文科成绩比理科成绩还要略好一点:许多人包括我自己都对这个结果表示难以置信。奇怪的是,犹豫过后,我最后还是选了理科;我都忘记了当初为什么会这样决定。命运又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:我相信自己是理科生的,但我也相信读文科的话对我的高考成绩有更大的帮助。
一开学就遇上了一个打击:因为数学竞赛班的考试成绩,我以一名之差来到了“亚尖子班”–真正的“名落孙山”也不过如是。尽管我知道隔壁的“尖子班”的学习氛围更适合我,我还是选择了不找级长求情,留在了2班。现在回想起来,那时的一时的(所谓的)傲气带给我的未来是更好了还是更差了呢?谁知道呢?从高考的角度是更差了,可是人生岂是仅是高考所决定的呢?
在高二时新同学不知不觉地认识了。跟所有人都是嘻嘻哈哈的,玩乐是生活的一部分。
忽然间,我觉得周围的生活原来是这么精彩,周围有这么多的人。
可是有时我醒来,会猛然打个冷颤。
高二期间,因为一场赌约,而带给了一个人不少的麻烦。希望那个人能收到我一声“对不起”。原谅我吧,我为那些愚蠢的事道歉。
有很多的机会闪现,我却总是来迟了一步,总是很久之后才明白自己失去了什么,那些事我宁愿永远不知道,现实却恰恰相反。
我还迷上了一些与学习不太有关的东西。那些不是恶习,却又容易引起别人奇怪的目光:看似有用,却又不能直接为成绩加分。我现在才明白:我有一个习惯:不喜欢用心地经历什么,总是找到借口转移注意力。高一时,史地政是很受重视的,我没有用心去学,高二时不太受重视了我却涉猎了不少历史政治的著作;数学课上只有少量章节涉及编程,我却学了许多编程语言;我很爱看理论物理的著作,甚至爱因斯坦的论文也有拜读,却在物理试卷上不耐烦地精简步骤……有错吗?又不能算错,可这些做法总是让人觉得不对劲:我总是关心别人不太关心的方面,却又不能说我主次不分,我也不喜欢真正沉迷到某样事物之中:我知道,最后会只剩下习惯,最初的原因已经忘却。小学时,喜欢上柯南,一直追,买下了一系列的漫画,但其结局遥遥无期,高中的某一天,我买了新的一期,忽然醒悟:我已经很久没有欣赏过其故事内容了,继续买只是一种习惯和追求“整套”的责任罢了。
总之,高二还算有学习,广度有余,深度不足。在我这些奇异的学习方法之下,成绩总算混了过去。
走着走着,从高二教学楼走到高三教学楼。
对我来说,高三才是我的高中生活。
高三教学楼犹如一个孤岛,与世隔绝–一片小树林便把外面的闲杂挡在外面。其实那片树林是很美的,和旁边的湖相映成趣。起风下雨时,树叶飘飘洒洒。可惜,大部分人都是带着柴米油盐的心来学习的,不太可能有欣赏诗情画意的闲情。
一时的安逸总要带利息偿还。我深刻的知道了这句话。物化生都是重新学习,三年的课程被压缩在一年的时间。本来“bottom up”的计划被我变成了“top down”的方式。本来没有记笔记习惯的我也写满了很多纸。一向懒散的我不得不向读死书的人靠近–也仅止于靠近,所幸并未被同化。我始终对那些读死书死读书的人有轻蔑与不屑之情–我们班恰有某些同学是这类人–一根针跌在地上,他们不会循着声音方向寻找,而是按照地板一格一格地数过去–这些人不可能成大事,哪怕在高考中拿得高分。我们的生活不知不觉变得单调,只剩下体育课的活动,和做早操时围观美女和霉女的娱乐。奇怪的是,这种忙里偷闲的生活之下,没有什么人不适应,尽管以前大家都对传说中的“高三”充满恐惧,过完了会说“不就那么回事”。另外,总有些人考完试总说自己感觉很差,结果却很好,仿佛说自己越差就能换来越好的成绩,这种过度谦虚的行为其实很让人鄙视。
我觉得愧疚的是数学竞赛失败了,对自己,对别人。我总觉得是自己不佳状态影响到一个好朋友的发挥。也难怪,在持续很久的事物面前,当初的热血都慢慢流在地上了,剩下的只是责任与不甘心。“我已经尽力了,快给我结束吧!”我记得当时闪现过这个念头。没有好结果是必然的。
高三除了文化外,我还学了很多东西,有些通过不愉快的经历。
我新认识一个人,姑且称之为D,“D”源于我对其名字的一个玩笑。D有很多朋友;D有很多节目;D懂得很多;D和我是两个世界的人,尽管我想融入其世界,我失败了;D认为我很随和,可是忘记了任何人都有底线;D可能认为我是可有可无的,可我绝不这样认为;我们都热切地追求不属于我们的东西。可是呢,终究,我生不起气来,只是忽然间觉得累了,热脸贴在冷屁股上,还是算了吧。于是高考前两个半月左右,我们形同陌路–应该说一直就是,见面say hi,离别say bye。
高三时见识并有幸略微参与到一场肥皂剧中,表示大开眼界。
于是高考来了,考完,在熙熙攘攘的人流里,我忽然感到,大概,高中就这么过了。幸亏,高一担心的情况没有出现:至少我不用为高三碌碌无为度过而羞耻。
有惊有险地,除了我们班一位同学因失手要重读外,大家都上了大学。大家纷纷表示同情,我只想拍拍她的肩膀:继续吧,你的路比我们的曲折,却也比我们欣赏到更多的风景。
同学聚会,去见那些可能以后一辈子都不会再见的同学。留言薄上的言语,充满对未来的憧憬。也不会有人说,不舍得,想留下来,我也看不到有人流泪。
其实从相遇的一开始,我们就做好了离别的准备:终将来临,必将面对;相递留言薄时,我们已经有了面对离别的心理力量,也有了面对未来的隐约期待。
我大概不会怀念高中,因为这里给我的回忆并不那么美好。但我大概会记得一些人,即便忘记了其声音,忘记了其笑容,忘记了其面庞,但每当想起了当事人的那种感受,是永远不会变的。